国际教育学院于8月21日组织学生观看由省委教育工委、省教育厅开展的“‘逃课’这点心事儿”心理健康公开课。
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感悟与心得吧。
本次心理直播课通过《沉溺》《迷茫》《挣脱》三个情景剧,生动展现了大学生逃课的不同心理动因。剧中人物或因游戏成瘾逃避现实,或因目标模糊迷失方向,或因学业压力选择退缩,这些场景让我深感共鸣。课程中师生对话环节剖析了问题本质:逃课往往是内心焦虑的表象,背后藏着对自我价值的怀疑。这次学习让我收获了解决问题的信心与方法。
2024级中外口腔医学2班
王单
这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剧深刻剖析了“逃课”背后的心理真相。它超越了简单的行为批判,敏锐地捕捉到其内核是学生的“心理逃课”——源于内心的沉溺、迷茫与困顿。剧目最可贵之处在于,它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与共同支招的方式,指明了一条“向阳成长”的道路: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严厉的斥责,而是真诚的理解与陪伴。它启示我们,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心灵的守护。唯有正视行为背后的情感诉求,才能引导学生勇敢面对,完成从逃避到挣脱的成长蜕变。
2024级中外口腔医学1班
刘炎卓
观看““逃课”这点事儿”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,我对逃课这一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。首先,逃课并不只是简单的懒惰,它往往反映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不感兴趣或课堂形式的单调。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疏离,缺乏参与感和归属感,这导致他们选择逃避。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,也是逃课的原因之一。若知识无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兴趣产生联系,学生自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。
2024级中外护理1班
冯莹
“逃课这点心事儿”背后,藏着不少心理密码。有时是课堂太枯燥,像听催眠曲,注意力总跑偏;有时是怕被提问露怯,宁愿躲在角落刷手机;还有时,是想用逃课反抗被安排的生活,却在溜走后更心慌。其实,逃课像面镜子,照见我们对学习的迷茫、对压力的逃避。真正该做的,不是谴责自己“不够自律”,而是问问内心:是课程不合拍,还是状态出了岔?试着和老师聊聊,或调整学习节奏,比硬扛和逃避更有用。毕竟,和自己的“小心思”和解,才是成长的开始。
2024级中外医学影像技术1班
张晓依




